杜瓦罐(或稱液氮罐)作為長期儲存液氮及低溫樣本的關鍵設備,其穩定運行至關重要。在實際使用中,部分用戶會遇到罐體內部,特別是頸口或蓋塞周圍出現結冰的現象。這一現象并非無關緊要,它往往是設備發出的一種“健康預警”。本文將深入分析杜瓦罐內部結冰的原因,并提供行之有效的處理與預防措施。
杜瓦罐內部出現冰霜或冰塊,根本原因在于外部溫暖、潮濕的空氣進入了超低溫的罐體內部。其所含的水蒸氣瞬間遇冷凝結,并最終凍結成冰。具體誘因可分為以下幾類:
真空與絕熱性能下降: 杜瓦罐的核心保溫原理在于其夾層的真空結構。一旦真空夾層因使用年限過長、受到磕碰或制造瑕疵而導致真空度下降,其絕熱效果就會大打折扣。這使得罐體頸部等位置的溫度過低,足以將周圍空氣中的水蒸氣“捕捉”并凍結。
密封系統失效: 罐口的密封圈(O-ring)是隔絕外界空氣的第一道防線。若密封圈存在老化、變形、開裂或因污物附著導致閉合不嚴,便會形成細微通道,讓水蒸氣持續滲入并在低溫區積聚結冰。
使用操作不當:
頻繁開蓋或長時間敞開: 多次或長時間打開罐蓋,會使大量室內空氣涌入罐內。尤其在環境濕度較高時,帶入的水蒸氣量劇增,會加速頸口和蓋塞周圍的結冰。
蓋塞放置不當: 取放樣本后,若蓋塞未能完全蓋嚴,同樣會留下縫隙。
輕微的、偶爾出現的薄霜或許問題不大,但持續或嚴重的結冰會帶來一系列隱患:
液氮消耗加劇: 冰塊作為一種熱源,會持續消耗液氮的冷量,導致蒸發損失率顯著增加,運行成本上升。
樣本安全受威脅: 加速的液氮蒸發可能使液位快速下降,若未能及時補充,會危及樣本的儲存安全。
操作困難與潛在危險: 嚴重的結冰可能導致蓋塞被凍住,難以開啟,甚至在強行開啟時造成損壞。掉落的冰塊若卡在頸管內,可能影響正常排氣,帶來安全隱患。
設備損壞的先兆: 結冰往往是真空度喪失的早期信號。若忽視此現象,長期下去將導致杜瓦罐保溫功能徹底失效,造成設備報廢。

一旦發現杜瓦罐內部結冰,應采取以下步驟:
安全評估與轉移樣本: 如結冰嚴重,應首先將罐內重要樣本安全轉移至另一個正常的杜瓦罐中,確保樣本安全。
自然化冰: 將杜瓦罐移至安全、通風良好的區域,打開蓋塞,讓其自然升溫融化。嚴禁使用硬物敲鑿冰塊或用熱水沖洗,以免對罐體,特別是精密的頸管部分造成不可逆的物理損傷。
徹底清潔與干燥: 冰完全融化后,使用干凈、柔軟的無絨布將罐體內外,特別是頸口和密封槽區域徹底擦干。確保無任何水分殘留。
檢查核心部件:
重點檢查密封圈: 仔細觀察密封圈是否有破損、變形或失去彈性。如有問題,應立即聯系制造商或供應商更換原裝配件。
檢查蓋塞: 確認蓋塞是否完好,能否與罐口緊密貼合。
為了從根本上預防結冰問題,應建立良好的使用習慣:
規范操作: 規劃好取放樣本的流程,盡量減少開蓋次數和縮短開蓋時間。做到“快、準、穩”。
確保密封: 每次關閉罐蓋前,都確認密封圈安放平整,無雜物,并確保蓋塞嚴絲合縫。
定期維護: 將檢查頸口結冰情況、檢查密封圈狀態和清潔罐體作為常規維護內容。
適宜的環境: 盡可能將杜瓦罐放置在陰涼、干燥、通風良好的環境中,從源頭上減少潮濕空氣的接觸。
杜瓦罐內部結冰是一個需要引起重視的技術問題。它不僅是液氮損耗增加的表征,更可能是設備性能衰退的預警信號。用戶應理解其成因,掌握正確的處理方式,并通過規范的日常操作與定期維護來有效預防,從而保障儲存樣本的絕對安全,延長杜瓦罐的使用壽命。